本篇文章4689字,读完约12分钟

作者:邹承鲁( 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资料来源:生理科学进展摘自2001年32卷第3期 我一生求学的基本大致可以总结为追求科学真理,不追求信息价值,追踪最新快速发展的前沿,提高水平,勤奋工作,决不自作主张。 形成这种思想与我从中学到研究生期间所有老师的教诲密切相关 我在重庆南开中学学习时,为理科各部门和中英语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在西南联大学习时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学性和踏实勤奋工作的学风 中学时代的理科各老师在教育和考试中,强调理解,不强制死记硬背 科学上有规律的知识,只有理解了,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才能为自己使用 但是,我也并不一概反对背诵。 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强调要背一点语文名篇。 我现在还能背一点古文名篇。 比如,前后发师表,李陵回答苏武书,和很多唐诗宋词在一起。 林肯的南北战争胜利演说等英语有名的故事 背诵这些中英语名着,当时很痛苦,但迄今为止我不得不承认对我的中英语写作有很大的好处。 从我大学毕业时的论文导师、当时西南联大化学部长杨石先教授那里学到的是处理生命的神秘,最好的方法是来自化学的思想,因此决定一辈子从事化学的研究。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拿了公费去英国留学。 当时英国文化委员会方面安排我去伯明翰大学化学系从事糖化学研究。 伯明翰大学化学系确实是世界一流的系,系主任harworth教授因糖化学的贡献获得了诺奖,但我有趣的是生物化学,当时生物化学的热点是酶的研究。 出国前,王应教授介绍了剑桥大学的教师由keilin教授,去剑桥大学面试入学。 可以说我做这个选择完全是慕名而来。 当时在生物化学行业剑桥大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研究中心之一 入学后,剑桥大学没有研究生必修课程,研究生直接进入课题研究 我毕业于化学系,keilin教授自学了三个月的生物化学和酶学基础知识。 完成后,一边旁听必要的基础课程一边开始实务的研究 研究生期间,在keilin教授的指导下,在酶学方面做了一些有价值的工作,在3年的研究生期间发表了7篇研究论文 其中六篇是我作为单一作者签名的 另一个是和博士后合作完成的 keilin教授非常观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给了我第一个研究主题。 完成后,第一篇论文于1949年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 他让我单独签名,完成第一份工作后,他鼓励我构思、设计方案和研究。 我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中有三篇是导师给我的主题,其余的是自己提出的构想,其中一篇除了与人合作外,其余的都是独立完成的,单独签名发表的 但是,在这些个别签名的论文中,也同样渗透着指导者的心血 除了研究工作,从keilin教授那里学习对科学研究工作的态度更重要 勤奋的员工和高标准严格要求的员工的风格 当时,keilin教授超过60岁,患有哮喘,每天按时到实验室工作,除了指导学生的工作外,还经常自己做实验 他实验室的固定人员很少,主要由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 他要求我们每隔一定时间向他提交一份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和论文草稿都是星期六上午给他的。 他看完后一定在星期一早上还给我们,提出了详细的意见。 这说明他周末总是工作。。 他的意见详细、尖锐、中肯 这些意见对我一生的科学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论文完成后,即使是很小的细节问题他也不满意,他不同意发表 有一篇研究论文不管他是否签名,先经过老学生的审查,然后他自己读,重写几次后,最终发帖子。 当时很多人要求keilin教授写书,但他总是回答说健康能做研究工作时写书是浪费时间。 毕业后,keilin教授终于退休后写了一本书 我毕业几十年来多次改变了研究行业,但总是努力勤奋工作,跟踪最新科学的迅速发展,提高水平,保持高标准严格要求的工作方式,从而要求我的学生们 研究生期间,还应该强调学习实验室以前的传入和来自周围同学们的学习 入学后幸运的是,我和哥哥e .c .slater在同一间实验室工作 e .c .slater是当时研究生的最后一年,毕业后去美国完成博士课程后,1953年被keilin教授推荐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生物化学教授30多年,后来被阿姆斯特丹大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际知名研究 在结束生物化学和酶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开始工作之前,他建议我阅读keilin教授实验室的所有生物化学论文,详细阅读与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论文 我花了几个月这样做,我觉得很有用。 我完成第一篇论文后,导师要我自己选择时,仔细阅读这些论文对我自己选择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在英国学习期间,二战后,英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训练。 keilin教授强调在简单的实验条件下做好工作。 他强调研究事业最重要的是创新的学术思想,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不是依赖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收集大量的各种数据 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贡献之一是细胞色素系统的发现是将最普通的手持光谱仪和普通的显微镜结合起来完成的 分光光度计在成为常用仪器后很久没有他的实验室,但在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作为研究生的初期才买了贝克曼分光光度计,成为了全实验室的宝贝 在我研究生期间,他的实验室没有控制温度的离心机,对大量进行酶学研究的实验室来说非常不方便 整个实验室没有冷气室,也有只有冬天才能在屋顶上做的实验 屋顶是我们整个实验室共同的冷库,也是共同的大通风箱 我毕业前终于买了一台可控的温离心机。 那时,我完成了所有的实验事业,无福地吃了。 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的实验室每年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实验室之一。 他给我们讲了故事。 一位富裕国家的科学家问他。 这位科学家说自己的实验室配备了这样最先进的仪器。 他问keilin教授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 keilin教授回答说:“所有先进的机器都可以用钱买到,但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用钱买不到。” 我国还不富裕,但消费国拥有大量的财力,不知道引进先进机器应该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采用这些先进机器的情况,在我国依然屡见不鲜 keilin教授的故事是不值得掌握我国财力的领导人认真考虑,还是先援助提出先进学术思想的科学家,还是提出购买先进仪器的科学家? 当然这不是说实验科学不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必要的条件,有时很难实现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 但是科学上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和勤奋的员工,毕竟是第一位,是事业进展的内因,先进机器是第二位,只有事业进展的外因和重要条件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代替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和勤奋的员工实现这些思想,取得重大突破 1951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小组。 在一个已经取得顺利成果的群体中,特别是在领导的指导下从事工作,和在新实验室自行创业、独立从事,是完全不同的经验,有完全不同的要求 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 把一块黑石放在一个炉子里,很容易就烧红,但一开始就火,把一块黑石烧红并不容易。 加上当时国内的实验条件毕竟很简陋,但在剑桥大学的经验对我来说是很好的训练,当时的生物化学所也只有一台分光光度计,没有控制温度的离心分离机 但是,历经辛酸,我终于从一开始创业,简陋地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小组,开始开展工作,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创业过程中得力的助手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国王指派教授刚从中山大学毕业的伍廷荣同志帮助我工作。 伍廷荣同志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善于做实验,对当时的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伍钦荣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灾害中不幸逝世 这不仅是生化所,也是我国生化的巨大损失 1970年从上海调到北京生物物理所。 当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离开了在上海努力建立的研究集团。 我一个人来了北京。 完全没有助手。 我面对了第二次创业。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当时的工作条件更差,没有分光光度计,没有能控制温度的离心机,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面临的困难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创业。 当时,我连可以工作的实验室都没有。 幸运的是,中美建交后,我哥哥美国的e .smith教授率领第一个美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我国,之前他要求院领导参观我的实验室。 但是我没有实验室,所以在他到达北京前三周,在医院领导的指示下,生物物理所的领导给了我实验室 我不得不借用实验底盘和玻璃器皿等,在晚上配置。 史密斯教授访问的那天,所有的试剂瓶,不管标签是什么,里面都有自来水 幸好smith教授访问后,我被允许保存这个实验室,这才有容身之地。 smith教授回国后,一点认识的人问他我的情况。 因为对我国友好,他总是回答“好像很好”。 但是几年后,我访问了美国,有机会再次见到史密斯教授。 谈论这件事的时候,他当然说我一眼就看到你什么也没做。 我改革开放后终于可以开始事业,经过努力,终于使煤炉再次繁荣起来,这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在四清事业中停止研究已经13年了。 从1951年回国开始,从1977年改革开放期开始,政治运动持续了26年,所以真正能够进行研究事业的时间,前后只持续了12年。 从改革开放时期开始我就拿到了一点简单的设备。 我在剑桥大学的经历在意想不到的方面帮助了我。 除了在习性简陋的条件下工作外,我的实验室逐渐得到了基本装备,我的一点师兄弟相继来访,其中比较起作用的先说的smith教授领导的第一个美国科学家代表团,slater教授领导的国际生物化 研究生时代的第一篇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已经过了半个世纪 我想稍微回顾一下这半个世纪的经验,也许对年轻朋友们有一点帮助 基础研究不断积累,多年没有连续性的事业不容易取得划时代的成果 我1951年回国以来当时强调的是理论联系的实际,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 基础研究动不动就用理论脱离现实,躲在象牙塔里,从文献的缝隙中寻找主题等进行谴责批判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从1951年回国到改革开放,一共26年,其中能做基础研究工作的时间断断续续地前后加起来也不过12年 其中最长的连续期间从1961年开始调整强化充实从1965四清提高到了4年 我也想强调要科学突破,必须依赖于工作的积累 现在世界上,在科学研究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停止、断断续续地工作,不能超过别人取得重大成果 另外,科学上必须取得成果,特别是要取得重大成果,必须用一个身体贡献自己所有的生命,每周只用40小时的工作不忘记卧床休息,身心投入的精神不能成为好的科学家 对真正的科学家来说,第二职业是难以想象的 我遵循的格言是“业馀爱好必不可少,第二职业必不可少”。 现在在我们的社会条件下,科学家确实是清贫的 但是,只有热爱什么样的安贫乐道、科学、献身于科学、不追求高官厚禄的人,才能在数十年间,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探索人类的未来,攀登科学的顶峰,为我国科学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对真正的科学家来说,科学的构想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是最大的安慰和幸福 50年的科学研究工作,既有困难,又有欢乐,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满足 总之,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路上充满荆棘,但每当到达一个中途站,想起中途经过的努力,那种喜悦的心情也无法用语言表达 我记得年轻时读过科学家的回忆录。 他自己与在沙滩上玩的孩子相比,偶尔捡到美丽的贝壳,每次捡到美丽的贝壳都会给他很大的安慰。 如果我有机会再生活一次,我依然确信会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一生的职业。 (读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务助理,疫情预防管理科学技术难关临时党支部书记施一研究员)来源: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创新快速发展中心(北京分院)原标题:《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邹承鲁:科学研究50年点滴体验》原文[ /

来源:彭博新闻网

标题:时讯: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丨邹承鲁:科学研究五十年的点滴体会

地址:http://www.pks4.com/ptyxw/1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