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46字,读完约11分钟

原创:我记得夏晓虹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小学时热衷于写日记 记得的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忘不了在日记本门上写“日记,个人秘密”这个字。 日记本也认真地藏在抽屉里,是为了不让家人看到,不想让人知道的“隐私”被暴露了,自己的小天地被保存了下来。 这时,我隐约听到日记神圣的不可侵犯是受法律保护的 每天记日记会变得开心 但是不久,《雷锋日记》发表了,我的日记观开始动摇了 雷锋做的任何好事让我感动,当时也佩服他写很多临时背诵的格言。 但是,在读的时候,突然发现日记也可以给别人看,不一定是为自己写的。 本来日记不一定是个人秘密,可以不保密 有一个暑假,老师决定让我们每天写日记,入学时和假期作业一起交。 这次被表扬了好几次,因为班里一天也不漏能写的同学很少。 但那靠毅力,不好玩。 事实上,写这次日记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 每天,稍微考虑一下老师能接受的事件、观点,如果想不出来的话,注意国家、国际大事,抄报纸,加上评论,心里理解,堵住责任。 我尝过给别人看的写日记的味道,很痛苦 随着年龄增长,见闻增加,发现现在公开的日记情况不同 以我接触的近代人物日记为例,一种初学者是为自己写的,然后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发表的。 比如吴虞的《吴虞日记》另一部本来是为自己写的,像孙宝瑄的《忘山庐日记》一样给别人看。 另一个基本上是为别人写的,比如薛福成的《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是按照清廷的“应该随时协商发送日记等”的规定制作的。 后两种日记还不少 记日记的时候,心里有“事情不能全部告诉别人”的大概,也许显示了那个人的磊落光明,也许很在意内心,也许有文网的森严反映。 前者无话可说,后者有实例 1876年郭嵩焘在英国服役时写的《使西纪程》,因肯定西方文明而被包围,遭到破坏木板的不幸 那样的话,为别人写日记也不是值得同情的地方 当然,不写也是短暂的回避对策,但它对后世历史文化研究的损失太大了 写日记很久以前就有了,谁是《吃螃蟹》的第一人,东汉《封禅仪记》的作者马笃伯,还是唐代《来南录》的作者李景。 不研究作文和身体的话,不用详细调查 有趣的是,古人的日记往往是内容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陆游的《入蜀记》等,经常把一件事和旅行的始祖作为日记的开始。 《徐霞客游记》也是几次结合旅行日记制作的,不旅行的时候支付阙 这可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日记卷子不多的原因 到了近代,李慈铭成为“最初以巨册自居”(王骥《曾文正公手写日记序》),其《越缭堂日记》现在保存了64册,从1853年到1889年,30多年没有废除那件事,确实令人钦佩。 《越缭堂日记》也给人看了,最后八本日记是李慈铭去世,借者不还就失踪了,我知道李慈铭写日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想留名后世的名士反而对名声感到疲惫,实际上不能把宏观日记全卷了,很遗憾 因此,我觉得日记可能写给自己看比较好 但是,这里又有新的矛盾 自己写的日记往往记住自己的小事,与史学研究者期待从中发现第一手重要的社会史料的要求相矛盾。 为别人写的日记很模糊,经常抹杀或模糊作者的真正性质 明人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中描述了看五种月亮的人,最后一种是“看月亮人在不看月亮的状态下,不意味着看月亮的人”。 我认为在后世的眼中选择,前人日记的最高境界也是一样的。 记日记就像看月亮一样,首先要享受,享受自己的心情。 即使被别人看到,也应该有情趣,进行援助,但不要采取故意让别人看到的态度。 兼顾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其实不容易,没有高文化修养和相当的社会是不可能的 现在流传的日记富含史料,能经得起反复阅览的东西不多,就是因为这个 因为这样的日记也来自文化名人之手 这样,作者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成为保证日记传世的必要条件 这在近代人物日记的印刷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我读日记,也不苛刻 研究需要阅读的东西,因为兴趣、有趣而增加。 不是史学工作者,对资料性的要求当然不高 看了几本收录日记的《庚子报道》一书,编者为了强调史料价值,特意把“资料中记载的生活琐事和空洞的诗词都删除了一点”,至今仍感到遗憾。 这些不受史学家重视的东西,我读了一下,可能更有味道 我的眼睛偏了,我感兴趣的地方可能会觉得别人没意思,不值得 但我还是要像作诗一样重视“诗眼”,我认为诗有上帝。 读日记也要偷看“眼睛”的地方,得到它的情趣 胡适的《藏晖室日记》( 1910年),我专门读他的传唤局,茶周围。 梁启超《双涛阁日记》( 1910年),我专门读了他的斗牌。 吴虞的《虞山日记》( 1911—1912年)和《爱智日记》( 1913—1919年),我读他的计算稿发表得很慢。 黄尊三的《留学日记》( 1905—1912年,《30年日记》第一部分),我专门读他的思乡梦和多病。 孙宝瑄的《忘山庐日记》( 1893—1903年,中缺4年),我专门读他的新书和读后感。 胡适日记的节选,发现出入妓女是清末上海文化人的流行,林纾小说考虑写革命党在妓院谈论革命(如《梅寿阳》),但不一定是谎言 梁启超日记吓了我一跳。 据说他的卡中毒这么大,每天至少要打八次麻将,但能以日成五六千词到八千词的高速率写,后面留下了一四百万词的著述。 吴虞日记让我发现,这位“用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对个人文案的影响极为重视,他的顽固和自信看到文案,有时产生了惊人的论调。 黄尊三日记压迫了我,使我感到数万中国学生赴日学习的壮举中包含着这么多困难和痛苦。 孙宝瑄日记让我很高兴。 他认真学习新书,日益进步,正好详细展示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困难历史。 如果不做专业研究,读日记只是有趣的事情,与读专业著不同,可以随便读,跳,反过来读。 一本复印丰富的日记,读几次都可以忍受 就像《忘山庐日记》一样,我至少读了四遍 孙宝瑄日记的第一名是《梧竹山房日记》,后来改名为《忘山庐日记》,取释家《见道忘山》之意 日记始于1893年,大部分被兵火毁坏,现在只剩下1893、1894、1897、1898、1901—1903、1906—1908各年的日记 第一遍是为了寻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孙宝瑄记章太炎等“戏以《石头》的人名比作当世人物,叫娜拉、贾母。 田,宝玉; 康有,林黛玉。 梁启超,杜鹃花”等等,我觉得很棒。 他也被称为道梁启超的“关言伟论”,在黄国内外、亚东三国之间播放,无论其说得粗糙还是正直,住在亚洲的人,在每个人心中都没有梁启超。 因为这是“奇人” 梁启超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亚洲,对国民的感染力不言而喻 第二次是看那所新学校的进步情况 孙宝瑄在1901—1902年读的新书中,包含了《男女交合新论》、《普通怀孕法》、《男女造化新论》、《生殖器》、《男女交合无上的乐趣》等性学、生理学书籍,充分看到了晚清中国知识分子观念的开放 他读旧书和读新书都有奇怪的故事:用新眼光读旧书,旧书也是新书。 用老眼光看新书,新书和旧书都看 这种精妙的议论还很多,总是给人带来欢乐 日记中经常夸耀善作论,相信“义理雄”不是谎言 第三次读《忘山庐日记》,是为了编纂《新小说》的研究资料,从中寻找相关资料 孙宝瑄还是和旧派文人不同,小说也喜欢读 《红楼梦》、《西游记》、《新小说》、《官场现形记》、《新中国未来记》等旧小说、林译小说等翻译小说被大量阅读 见识也很出众,比如:看西方人的政治小说,就能明白政治原理。 看科学小说,看能通过各种格物原理的包探小说,能看到西方人情土俗及其居住心的危险欺诈变化,有我国做不到的东西 所以,看中国小说,只不过是消遣。 看西方人的小说对学问也有很大帮助 读小说也是求学的一条路,这是当时的典型说法 第四次是看你写日记的态度 《忘山庐日记》绝对不是随意的作品,孙宝瑄不仅每天都在记述,而且因病忽略了几天,治愈后也要补作,日记本身就是生活的中心 客人来了,可以看日记拜访朋友,拿着日记谈资金。 没空的话,可以“看以前的日记,很有趣”。 读书也为日记准备了资料。 “其余来看书,没有几个寓居者,不看书日记就枯了,有些人下不了笔,也有痛苦的时候。 孙宝瑄骄傲地说:“可以说是多馀的日记,耐久。”从甲午年开始,他就下定决心:“每天看到的书,历法的界限,如果有心得,志不可忘。”,之后日记不断。 没有这么执着认真写的态度,就不会持续这么久。 那本日记也读不了这么久。 翻了好几遍,其实我从头到尾都没读过《忘山庐日记》。 留下未读的部分,如果以后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改变立场重读。 因为有趣而读日记,也不是没有学问 制作“新小说”的资料时,看了《松冈小史》,作者签了“觉奴”,不知道是谁。 吴虞制定了顺序,但还没有明确说明 读了《吴虞日记》,1915年8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有富顺刘长述《松冈小史序》,知道“觉奴”的实名。 关于吴虞及其父亲在日记中结仇打官司,买妾,是这种反礼教过激派思想矛盾的有力佐证 据《藏晖室日记》记载,胡适因饮酒受伤而被巡逻逮捕,这也是胡适研究中不容忽视的情节 《留学日记》是湖南省高等师范学堂官费留日学生经过武昌,湖广总督张之洞要求学生们下跪,被拒绝了,他们羞愧生气,不释放。 学生们也愤怒地说:“所谓宁甘撤退,不会因人格而牺牲。” 后来调解,张之洞同意“不跪行礼”,学生们进见时、鞠躬、低头、直立。 张之洞被称为开明,爱才,但还是这样专横,其他顽固的官僚更知道 这种学潮在中国留学史上非常有名,只有依靠经验者黄尊三的日记,才留下了这个细节 张之洞这几个人中,写日记鼓励自己的是黄尊三,其《三十年日记秩序》说得很清楚:《易》是:天行健,君子自作主张 日记的作品是什么意思? 孙宝瑄日记的作品也是为了验证学识的进步 胡适《藏晖室日记》有寻求精神寄托的意思,其“自愿”云:今岁云莫男性,天涯游子,寒窗旅思,一切百思不得其解,无话可说,我的老工作不容忽视,我的第五本日记,随后于12月14日开幕。 《吴虞日记》完全是“个人秘密”,从文案可以看出,他的日记连妻子都看不见 《双涛阁日记》正好相反,一边写一边发表在《国风报》上,显然不是为自己做的 但是,梁启超习性公开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感情活动,所以其日记没有被公众报纸掩盖 这在普通人看来不太容易 我对这样的日记感兴趣是因为首先能看到作者的不作为,不是假的,而是那个人的真正性质。 当然,并非所有人的真正气质都受到称赞。 至少重视黄尊三的道德修养。 一年的日记几乎每天都是“翻译格言”的两三条,还有“感人的语言”二百则,我感觉不舒服了。 因此,我只好跳过 阅读原文

来源:彭博新闻网

标题:时讯:谁能把心里话写日记里?反正我不敢

地址:http://www.pks4.com/ptyxw/16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