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74字,读完约10分钟

3月24日,武汉东风乘用车公司工厂的工人在生产车间被杀。摄影/李

“工作已经恢复,但尚未启封,大量员工无法上班,生产线实际上也无法恢复。”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总部市场部主管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有些无奈。

事实上,东风汽车集团早在3月11日就收到了复工回复。然而,由于武汉和湖北的许多地方仍然关闭,人员和货物的流动尚未开放,建设无法真正开始。

对这座城市封闭的东风汽车集团只是武汉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在持续两个月的停工状态下,武汉的经济压力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传递。作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武汉这个汽车、通讯、电子、医药等众多领域的知名制造企业云集的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继续工作而不关门的策略将持续一段时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向《中国新闻周刊》推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要完全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

与东风汽车一样,武汉大多数制造企业都面临着产业链断链的风险。例如,武汉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拥有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处于国内乃至全球产业供应链的上下游关键连接点。武汉制造业的暂停受到重创,冲击波正逐步蔓延至全球汽车行业。

汽车供应链将遭受重创

“目前,汽车厂的工人还没有返回工作岗位,工厂还没有真正开始生产,而且公园周围也没有几个人。”一位常年在东风大道汽车产业园工作的负责人描述了企业的现状。

在疫情的阴影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风大道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交通。这条13公里长的公路是世界上汽车工业最集中的轴线之一。被誉为“汽车之都的脊梁”,是武汉乃至湖北省工业产值最高的主干道。

东风大道沿线企业近2万家,包括7家整车企业、12家汽车装配厂、500多家零部件企业和54家“世界500强”企业。汽车年产量超过100万辆,家用电器产量超过1000万辆,总收入达到数万亿。

汽车产业连续九年占据武汉第一支柱产业的位置。在疫情爆发后的两个多月里,以东风大道为中心的武汉汽车产业几乎完全停滞不前。

"自疫情爆发以来,武汉的汽车生产线一直未能启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朱莉娅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该汽车厂的装配线需要所有工人值班,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工人不能在关闭解除前到达,装配线就不能打开。"

东风汽车集团是中国500强制造行业中的第四大汽车公司,是武汉汽车行业的领头羊,也是湖北省最大的企业实体。其总部位于武汉,生产基地和分支机构遍布湖北。

"该集团一半以上的产能在湖北,其中武汉占80% . "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总部市场部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由于封条尚未解除,目前只有政府部门在武汉总部运作,其他部门和生产线仍处于关闭状态。

在武汉有生产基地的汽车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根据中信国际数据,湖北约80%的汽车产能集中在武汉。从产能分布来看,东风本田、东风乘用车和东风雷诺在武汉的产能均为100%,神龙汽车和SAIC通用在武汉的产能分别为76%和23%。

以东风本田为例,其三家汽车制造厂都位于武汉。如果假期从1月22日开始,东风本田已经损失了40多个工作日的产能。根据东风本田今年的生产和营销计划,这可能是超过10万辆汽车的产量损失。就经济损失而言,高达250亿元。

每停工一天,东风本田将额外损失5亿元。早些时候,当北京奔驰要求政府提前恢复工作时,它还表示,如果停止工作一天,将损失4亿元。

“目前,湖北已复工地区的汽车公司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无法恢复正常生产。”前述东风汽车集团市场部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全面恢复工作之前,汽车公司无法确定疫情期间的停产损失,“但可以肯定的是,损失非常大。”

此外,武汉和湖北的汽车零部件工厂也是全国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武汉外,襄阳、十堰等汽车或汽车零部件产量高的地区都是疫情严重的地区。

“除非武汉的工厂恢复生产,否则湖北乃至全国的汽车生产线都难以正常运转。”该负责人坦率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武汉是汽车零部件工厂的重要聚集地,汽车零部件的适应性极高。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者。"一旦关键零件丢失,整个汽车生产将面临停滞."

3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开月度信息发布会,称由于新一轮冠状肺炎疫情,2月份国内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28.5万辆和31万辆,均比上个月下降80%。

随着全国范围内工作的恢复,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仍在继续。根据中国汽车经销商协会的数据,截至3月17日,全国汽车经销商的总体工作效率为58%,而湖北省仅为38%。

“湖北乘用车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其中80%以上产自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武汉汽车产业的停滞对全国汽车产业链产生了重大影响。”

尽管近年来,武汉的汽车产业一直处于去库存化状态,并未将其全部产能投入生产,“但长时间的停产仍将对企业自身及上下游带来更大的压力。”叶薛平接着说道。

供应链危机与中国企业制造业的自助

今天,武汉仍然保留着“制造业城市”的厚重背景。这座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不仅是中国四大汽车之都之一,还拥有“中国光谷”和“国家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的称号。它不仅有传统制造业,如钢铁和汽车,还有高科技制造业,如芯片、激光和制药。

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已成为武汉自救的重要力量。流行期间,武汉许多制造企业承担了“救市”的重任,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救。

作为一家植根于武汉的超大型钢铁联合企业,WISCO集团负责全市多项基础能源供应。自武汉疫情爆发以来,WISCO集团的许多子公司几乎从未停止工作,并不断为抗击疫情提供各种资源。

《中国新闻周刊》从武汉钢铁集团获悉,该集团下属的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是武汉最大的医用氧气生产商。在疫情期间,该公司每天24小时生产氧气,并为该市一半以上的医院提供医用氧气,是每日供应量的四倍。

此外,在霍申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中,武汉钢铁集团下属的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派出130多人次支持建设,而另一家子公司孙艺程钢铁公司支持了500多吨钢。在保障民生方面,WISCO供电供水部门也24小时运作,确保武汉市的水电供应。

“WISCO在疫情期间提供的医疗、钢材和其他资源基本上是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的,甚至是免费和无条件支持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朱莉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WISCO提供的资源拯救了许多人。没有他们的生产供应,武汉的形势将更加危险。”

除了国有企业之外,武汉制造业的许多私营企业也做出了贡献。

位于武汉东南部的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称“中国光谷”,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聚集了光电信息、高端设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众多产业。

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是武汉除汽车以外的另外两大支柱产业。在疫情期间,这两大支柱产业的大量企业仍在通过各种方式运作,提供技术支持或供应生产,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大规模业务增长。

武汉本地的高科技制造企业表现良好。作为中国红外测温设备的龙头企业之一,武汉戈尔德红外有限公司在整个疫情期间产量大幅增长,为武汉和全国提供全自动红外测温设备,日产量1000台。

在疫情爆发前,一年只销售了几百个红外线温度计。现在生产和销售都呈现出一个飞跃。仅2月份,高德红外在中国生产的测温设备安装量就达到了1万台,3月初安装量接近2万台。最近,它收到了大量的海外订单,显示出供应短缺的趋势。

此外,武汉地方高新信息技术企业也为武汉市信息化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持。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防疫指挥部办公室内有一张实时更新防疫动态的电子信息地图。这就是所谓的“基于时间空大数据‘一张图’的疫情监控系统”。它是由武汉当地的五道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早在去年6月,该公司就被列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小巨人”名单。

自2月9日启动以来,该系统已帮助包括湖北在内的10多个省市预防和控制了疫情吴达高的市场营销部长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过“一张图”,当地防控指挥部可以直观、准确地掌握该地区的关键疫情指标,实现准确的防控。

在武汉市疫情由暴发转为稳定期间,辖区内4000多人的佛岭街b社区始终保持着“无疫社区”的地位。该社区采用的防控体系是武汉洪欣科技公司开发的“智能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支撑平台”,可以帮助社区实现精细化的疫情防控。

该系统自2月中旬启动以来,已帮助武汉、山东、广西等地预防和控制了疫情武汉洪欣智能社区项目经理闫小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统计人员和疫情数据分析的效率,尤其是在武汉四类人员“所有应收账款”的指挥下。

然而,在“休眠”状态的武汉,绝大多数生产活动仍在等待完全重启按钮被按下。

在光电子信息方面,武汉已建成通信光电子、能源光电子和消费光电子三大产业链,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光缆生产规模,占国内市场的2/3和国际市场的1/4。在全国700多家光通信制造商中,大约有200家位于武汉。

然而,在疫情的阴影下,大多数武汉光通信企业的研发和生产工作仍难以恢复,许多企业的运营率继续徘徊在较低水平,甚至不足以完成现有订单,同时面临新订单和新客户流失的风险。

“武汉企业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长期关闭的情况下,有失去部分市场的风险。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全国各地陆续恢复工作的大环境下,武汉仍处于停工状态。行业的上游和下游企业将倾向于寻找替代制造商来维持产业链的运行。”如果武汉直到4月底才恢复全部工作,这意味着它将失去近四分之一的订单,这将对全年的生产和销售产生深远影响。"

“制造业之城”武汉期待全面重启

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虽然受到疫情的严重打击,但随着疫情的逐渐减弱,其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将逐渐减弱。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重构供应链危机响应系统是他们未来必须面对的课题。

叶认为,在制造业的子行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影响较大,而高科技行业受影响较小。“未来,制造企业将更倾向于增加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在生产线中的比重,以避免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记者赵一伟)

责任:吉爱玲

来源:彭博新闻网

标题:“制造业之城”武汉期待全面重启

地址:http://www.pks4.com/ptyxw/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