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03字,读完约7分钟

宿主语言:

随着微博的兴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交流的主体。面对媒体带来的新闻信息个性化生产和传播的巨大变化,服务于专业媒体的记者也纷纷介入微博,成为微博世界中的一个活跃群体。审视记者“微博漫谈”的“第一英里”,既有掌声,也有争议。鼓掌,表明记者微博的出现是专业媒体和社会媒体服务融合发展的有效平台,是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在这里,记者们寻找线索,分享观点,并进行微直播和微采访...;争议表明,记者的一些“行走方式”仍需澄清和改进。

如何看待“记者微博热”现象

作为一个具有开放职业身份的"人人"的一员,记者能否像普通用户一样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和言论以赢得公众的关注,这涉及到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微博属于个人表达的媒体。记者的微博言论是专业行为还是纯粹的私人行为,与所服务的专业媒体是否存在“集体关系”;如何规范记者微博的管理,...这些涉及记者微博健康发展的新话题不仅是中国记者面临的,也是外国记者思考的;对于记者微博规范化管理这一全新话题,中外媒体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处于探索阶段。无论如何,作为一种“真实存在”和“虚拟存在”,记者微博需要我们关注和正视。

如何看待“记者微博热”现象

近日,新华网收购部和新华新闻研究院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媒体时代记者的微博——微博记者圆桌对话”。特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昌奉,新华社中央矿业中心副主任、对外副主任韩松,新华社外港台部采访室副主任张勇,新华社湖南分社副总编辑段宪举,新华社北京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程一峰, 新华社国内《新华视点》主编记者陈玉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报道研究室主任戴、新华网安徽频道主任路遥、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向凯来、新京报评论部资深编辑兼评论员高明勇等围绕“媒体时代的记者微博”这一主题,探讨了记者微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记者微博的策略与追求。 从今天起,新华网将陆续播出“记者微博圆桌对话”的内容。今天,“新华网“记者微博圆桌对话”一:如何看待“记者微博热”现象播出。

如何看待“记者微博热”现象

主持人:近年来,很多媒体记者纷纷开设微博,成为微博“自媒体”世界中一个特别活跃的群体。请谈谈如何对待“记者微博热”现象。

段贤举:微博的本质是一种传播,记者的职业是传播。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具备了活跃微博的自然条件。但与一些专家和明星相比,它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多少有影响力的记者的微博。许多记者在开通微博时非常谨慎,微博是自律的,关注媒体本身的规律。

就我个人而言,我欢迎“记者微博热”。微博让记者更快地掌握新闻线索。实际上,在过去的一年里,几起重大突发事件的线索都来自微博,我的一些同事第一次从微博上了解到这些线索,写了很多独家新闻。

陈昌奉:根据一家公司在2010年进行的调查,47%的中国记者使用微博。

张勇:这可以从很多层面来解释。首先,从记者自身来看,作为传播者,他们既有与受众“直接对话和互动”的需求,也有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需求。当然,他们不可避免地有“表达自己”的潜在欲望。其次,从媒体环境来看,当前媒体的一个主要趋势是从“大众”向“焦点”(或利基)的转变。记者通常为大众媒体工作,记者在他们的帖子中传播的一些内容是程式化的或“流水线式的”,他们的“个性”经常被“屏蔽”。由于媒体自身的标准,一些新闻资源没有被采用,所以它们可以通过微博传播,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平台。

如何看待“记者微博热”现象

高明勇:“记者微博热”是微博上一个非常突出和重要的现象,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正常现象。原因很简单。记者本身是一个活跃的群体,而微博是一个相对互动的社交平台。两人的相遇注定会增加人气,并有许多故事。

对于记者来说,使用微博可以接受报道,开辟信息渠道,协助工作。我用微博采访学者,并撰写文稿。当然,微博也有利于塑造记者的职业声誉。过去,人们更多地关注新闻、媒体和报道,而很少关注记者。现在这个过程是“透明”的,记者走到前台,这有利于在与观众交流的同时扩大他们的知名度。

对于微博来说,记者的加入无疑增加了很多活跃的元素。从“营造良好公共生活”的角度来看,最大的影响在于记者与新闻之间的穿插交流,这增加了围观者的密度和热点事件的受欢迎程度。

陈玉明:微博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具有媒体属性、社区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微博填补了传统媒体的一些空空白,其崛起是不可避免的。记者的职业是写作。与普通人相比,记者有机会了解更多的新闻信息,这导致了“记者微博热”。

向凯来:记者是一个比较渴望信息、想要传播的特殊群体,而微博是一个比较时尚、传播速度比较快的特殊媒体。因此,记者和微博一拍即合是很自然的。作为新闻机构的雇员,记者的工作无疑带有深深的“单位印记”,其中包含了“公共性”的规范要求。微博的出现为记者们提供了一个摆脱“共性”,塑造“个性”的绝佳平台。今天,随着越来越多的个性,一些记者热衷于微博是很自然的。

如何看待“记者微博热”现象

韩松:它有助于交流信息。过去,信息交流过于封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你也可以娱乐自己。但兴奋过后,它可能会被其他人取代。

戴·:应该提倡记者设立微博。网民可以从记者的微博上了解更多信息。一方面,它拓宽了新闻传播的可扩展性,另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记者及其媒体的知名度。

程一峰:对传播的深刻理解是记者最大的优势。因此,出现“记者微博热”也就不足为奇了。自这一职业诞生以来,记者们一直在寻找各种媒体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这一切都是真的。微博的兴起为记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作为新闻信息的主要生产者,记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有些已经发出,有些还没有发出。然而,纯粹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看,材料中尚未发布的部分并非没有新闻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会通过个人微博发布相关内容,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形式,有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对事件的认知。

微博让直播变得更容易。在微博出现之前,直播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被电视、广播和网站牢牢控制,每一次直播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高昂。个人微博出现后,记者可以通过手中的移动平台直接向公众直播,这不仅更加方便,成本更低,也使记者真正从单一的文字或图片记者转变为全媒体记者。

此外,微博的评论转发功能是记者获取读者反馈最便捷的方式。这种互动形式满足了记者对读者反馈的渴望。

路遥:一个记者的影响力不在于他的报道的长度,而在于有多少受众关注和接受他的报道、思想和观点。微博使得记者的报道、想法和观点有可能获得数万、甚至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粉丝。通过这些粉丝的转发和评论,他们汇聚成一个无比强大的网络舆论场,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

记者微博也是记者与网民即时互动的重要交流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记者可以与有“姓名”的网民实时交流,收集他们的反应,了解他们对报道和观点的看法和评论,以及其他网民想知道的,从而使下一篇报道更有针对性。同时,在记者和粉丝的互动中,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双方对某个话题都有共同的兴趣。粉丝经常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报道线索。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

如何看待“记者微博热”现象

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更加轻松随意,能够充分展示记者的个人风格,有利于记者的个性化发挥,对记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来源:彭博新闻网

标题:如何看待“记者微博热”现象

地址:http://www.pks4.com/ptyxw/10293.html